2016初夏歐洲雙海之旅56:關於波羅的海三小國
這次的旅程拜訪了「波羅的海三小國」,也就是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三個國家。因為這三個「小國家」都在波羅的海的右邊,以前國中地理課本就通稱它們為「波羅的海三小國」,第一次的拜訪讓我事先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好奇心。
說他們是三個小國可能是跟週邊的鄰國來比較,看起來的確不大,但是跟台灣比可是不小喔,因為就算是面積最小的愛沙尼亞也是有四萬五千平方公里,拉脫維亞也有六萬四千平方公里,面積最大的立陶宛則有六萬五千三百平方公里,怎麼說都比台灣來得大。不過比起人口則是比臺灣少太多了,立陶宛有將近三百萬人口,拉脫維亞則是接近兩百萬,愛沙尼亞則是只有一百三十幾萬;三個國家人口加起來也才大約臺灣的四分之一,算起來應該是人口跟面積比例比較「正常」的國家。
立陶宛
我跟布萊恩是先從阿姆斯特丹飛到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不過在還沒來之前,對於立陶宛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個國家的籃球超強的,隱約記得小時候(?)聽傅達仁轉播國際籃球比賽就提過前蘇聯的籃球隊當中有不少的知名選手就是來自立陶宛。抵達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城市,尤其那個機場,看起來就是有車站的感覺,與我們習慣的現代感十足的機場樣子有很大的不同。
細數立陶宛的歷史,曾經一度也是中世紀的強國,尤其與南部的波蘭因聯姻而開始組成的「波蘭立陶宛王國」維持了兩百多年的光輝時代,最後才被三個鄰居–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帝國給瓜分,接著就是不斷的被兼併、侵略、甚至亡國;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直接隸屬於蘇聯加盟國之一,度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共黨專政的時代。1991年後隨著蘇聯的解體總算重新成為獨立的國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講自己的語言、說自己的故事。
我們在維爾紐斯的古城區悠閒的走著,想像著過往幾百年來,這裡地方可能沒有什麼重大的變化:教堂、街道、碉堡可能都還保留著七八百年前的樣子,這種經歷過歷史、文化、戰爭洗練的都市呈現出來的就是一份相當多層次的質感,需要細細品味才能領略其中的內涵。
教堂是古城區的重點,東正教跟羅馬天主教同時在這裡成長,就算經歷戰爭的摧殘依舊屹立在古城區,給予人們精神的寄託與希望。
從現代眼光看維爾紐斯或許有點些許的滄桑,但我想有古城區作為基礎,他們面對現代的發展應該是沒有什麼畏懼才對:隨著加入歐盟、使用歐元,這個地方展現了對未來發現的強大企圖心。另外這個國家的食物真的令我們驚豔,合理的價位更是讓我們覺得物超所值,尤其這個傳統的手工麵包至今依舊讓我懷念不已。
拉脫維亞
講起這個國家前陣子在臺灣很出名,因為那個第一銀行神奇的ATM提款機自動吐鈔的主嫌之一安德魯就是來自拉脫維亞。臺灣媒體說他是來自東歐「落後國家」,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就我們待在拉脫維亞大概三天的時間我們就覺得這個國家的水準很高:一般人民英文程度相當好、旅館網路速度飆快、市區相當乾淨、觀光資源更是比臺灣豐富好幾倍。
里加的古城區也是觀光重點,穿梭其中的街道彷彿就進入了中世紀,古色古香,令人流連忘返。
教堂也是這個城市的重要景點,東正教跟羅馬天主教依舊並駕齊驅,成爲眾多人民心靈寄託的所在。
跟立陶宛一樣,拉脫維亞自古以來也是在周邊的列強當中掙扎著,經歷了日耳曼、瑞典、俄羅斯帝國的侵略,二戰之後同樣成為蘇聯的附庸國,1991年總算再度獨立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我們前往Sigulda的途中,導遊在跟我們講解從蘇聯手中獨立的那段時刻,司機突然冒出了一句話:「It’s so good to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唯有經歷過不自由的日子才能體會可以當自己的主人是多麽重要的事情。
我們在里加投宿的這一間大概只能算是中等程度的旅館都可以提供這種飆速的Wi-Fi品質,我相信網路速度絕對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更別說市區的觀光景點都還有不少免費的Wi-Fi,而且連線速度跟品質都是水準之上,就讓我對這個國家更加地有信心,絕對不是臺灣媒體眼中的「落後國家」。對了,大家可能不知道,里加可是我們臺北市的姐妹市喔!
愛沙尼亞
相較於立陶宛跟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顯得相當特別;基本上立陶宛跟拉脫維亞在種族、語言跟文化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但愛沙尼亞則不同。首先愛沙尼亞文在歐洲是少數幾個「非印歐語系」語文,跟北部的芬蘭關聯性還比較大一點;另外這個國家有將近一半的領土都是森林,被認為是全世界空氣最乾淨的國家,有洗肺聖地之稱。當巴士從拉脫維亞的里加開往愛沙尼亞的塔林時,沿途盡是這樣的森林跟綠地,廣闊的草原看了就相當舒服,我想這裡的居民的生活品質應該很高。跟立陶宛還有拉脫維亞一樣,這個國家也是自古以來就遭受到周遭列強的侵略跟併吞,數度亡國,終於在1991年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對自己國家的驕傲跟文化的尊敬充分寫在這個只有一百三十萬人口的國家的人民臉上。對了,那個Skype就是愛沙尼亞人寫出來的程式喔,也因此我在這個國家享受了便利、快速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費的無線網路服務。
從塔林巴士站下車之後搭上了往市區的電車,卻不知道怎麼買票,請教對面的一個上了年紀的女士,她親切地帶我到前面的車廂跟我解釋怎麼跟司機買票;連上了年紀的老奶奶都聽得我講的英文,這個國家的公民程度真的是相當地高。
與維爾紐斯以及里加一樣,塔林的古城區也是觀光重點,而且規模比前兩者都還大,周旋在裡面的小巷子彷彿古人的化身,
雖然在塔林的古城區因為路面施工不小心「朴街」,不過幸運的是除了流了一些血跟有點破相之外,其它大致無礙,也沒有影響後續的行程,就是拍照比較不方便,都要側著臉(葉璦菱上身?)而以,哈哈!
搭上開往芬蘭赫爾辛基的船,告別了塔林的古城區,第一次體驗到原來搭船也是出國的一個選項。
船隻就這樣行駛在以前只能在地理課本上看到了芬蘭灣,一整個非常特別的出國經驗。
「波羅的海三小國」其實並不小,在經歷千百年來外來民族的侵略之後至今展現了獨特的風貌跟歷史文化質感。一路上我都跟布萊恩在討論著跟「歹厝邊」為鄰的時候到底要怎麼生存下去:歐洲有俄羅斯、瑞典、丹麥、德國、法國、英國等,亞洲有中國、日本、印度、土耳其等–細數歷史的發展,跟這些惡鄰居為鄰的國家通常下場都很慘,被侵略、被併吞、成為附庸傀儡國似乎都是基本盤,最糟糕的就是直接滅國。布萊恩想到一個還不錯的點子,那就是命令這些列強惡鄰自行分裂,內部獨立成不同的國家,讓大家的勢力稍微均等,這樣要去侵略別人也會比較有難度。
1989年8月23日,一項名為「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的和平示威活動在這三個國家舉行,當時他們都還在蘇聯的掌控當中。超過兩百萬人參與這個項活動,從立陶宛向北到愛沙尼亞,他們手牽手成為一道人牆,超過六百公里的長度,訴求的就是脫離蘇聯的掌控,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如何能在千百年來都在被外族侵略統治的情況下還能堅持自己的文化、語言、傳統跟歷史,最後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這三個國家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民族的自傲、文化的傳承,以及歷史的認知真的非常值得臺灣人借鏡,好好看看自己,要將臺灣帶向怎樣的未來!
我們在這三個國家看到了漂亮的風景、充滿歷史的古蹟、享受了美食、還有飆速的網路速度,更體驗了高水準的公民素質。我想這三個「小國家」真的一點都不小,志氣可是非常高揚,值得大家親自來體驗一番。